书写厚重民生答卷 绘就高质量发展温暖底色
2022年,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。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考察,牵挂的都是百姓的安危冷暖。在农家院里,他冒雪探望受灾群众,关切询问灾后重建进展。深入社区,总书记和孩子们亲切交流,勉励他们好好学习;他走进校园,关心毕业生就业情况,叮嘱做实做细就业指导。(12月27日央视网)
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。民生稳,人心就稳,社会就稳。2022年,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牢牢兜住民生底线,持续增进民生福祉,迎难而上,在“三农”、教育、就业、住房、健康、养老、生态、文化、基层治理、食品安全等方面,民生保障和改善持续深入推进,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,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农业界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”,彰显了我们党对改善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。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,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;社保降低费率、缓缴费,积极稳岗位扩就业;抓好粮食生产、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,稳物价安民心;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,基本覆盖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,让优质医疗离老百姓更近;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;1—11月,教育支出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同比增长5.9%、7.4%;2022年,中央财政下达1546.83亿元用于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,比上年增加70.6亿元;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,达到每人每年610元;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8年上涨……这一年,尽管财政收支面临极大压力,民生保障力度却不降反增,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效,支撑起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。从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的庄严承诺,到“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,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、不快乐、不满意,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”的鲜明态度,再到“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,打江山、守江山,守的是人民的心”的价值取向,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,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。揆诸现实,教育、就业、收入、社保、医疗、住房、环境、精神文化生活…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,都有政策措施最密集的覆盖。14亿多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富裕富足、扬眉吐气,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家园上有尊严地生活着、幸福地欢笑着、激情地奋斗着,充满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。
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,“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,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,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”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补齐民生短板,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,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,亿万人民的生活必将越过越红火!(徐江)
编辑:孟祥
新闻爆料:0516-82345678 商务合作:0516-85792397 13775881757
版权声明: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、彭城晚报、都市晨报、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的保护,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。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,如擅自转载、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,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。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!
-
王剑锋调研市区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情况
要闻 / 时间:2023.03.22
-
优化行走路线 丰富党课内涵
要闻 / 时间:2023.03.22
-
2023徐州(北京)投资洽谈会在京举办 王剑锋出席并致辞
要闻 / 时间:2023.03.21
-
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
云龙区 / 时间:2023.03.20
-
睢宁县睢河街道 “头等”事办好 心与心更近
睢宁 / 时间:2023.03.20